杏林故事之诊疗设备篇 | 核磁共振
点击量:次 更新时间:2024-11-07
             安岳县中医医院放射科成立于1973年,现有荷兰飞利浦公司原装进口1.5T超导磁共振1台,能对人体全身各部位开展检查,可进行常规扫描、动态增强扫描、动脉、静脉血管成像、磁共振波普检查及分析等。


历史起源

核磁共振(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,简称NMR)现象是在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(F.Bloch)和哈佛大学的珀塞尔(E.M.Purcell)各自独立发现的,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。最初,核磁共振主要应用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,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兴起,成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工具。它通过强大的磁场、射频脉冲和计算机处理,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。

图片

磁共振的功能

图片

1.多参数成像

●可以提供多种图像对比度,如 T1 加权像、T2 加权像、质子密度加权像等。不同的加权图像可以突出显示不同的组织特性,例如 T1 加权像对解剖结构显示较好,T2 加权像对病变组织如水肿等显示敏感。

能反映组织的生理和生化信息,如组织的含水量、血流灌注情况等。

2.高分辨率成像

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,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。例如,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灰质、白质、神经核团等结构;在关节成像中,可以清楚地显示关节软骨、韧带、半月板等结构。

对于小的病变如微小肿瘤、脑梗死灶等也能较好地显示。

3.无辐射危害

与 X 射线、CT 等检查方法不同,核磁共振检查不使用电离辐射,对人体没有辐射危害。这使得它特别适合对儿童、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检查。

4.任意方向成像

可以在任意方向上进行成像,包括横断面、矢状面、冠状面以及任意斜位。这为医生全面观察病变部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。例如,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,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方向。


图片

磁共振的临床应用

图片

1.神经系统疾病

脑部疾病如脑梗死、脑出血、脑肿瘤、脑炎、多发性硬化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例如,对于脑肿瘤的诊断,核磁共振可以提供肿瘤的位置、边界、血供情况等信息,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
脊髓疾病如脊髓炎、脊髓肿瘤、脊髓损伤等。核磁共振能够清晰地显示脊髓的形态、信号变化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对于诊断脊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。

2.骨关节系统疾病

关节疾病:如关节炎、半月板损伤、韧带损伤、肩袖损伤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显示关节软骨、滑膜、韧带、半月板等结构的损伤情况,为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
脊柱疾病:如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脊柱骨折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的解剖结构、椎间盘的突出程度、脊髓受压情况等,为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。

3.腹部疾病

肝脏疾病:如肝癌、肝血管瘤、肝囊肿、肝硬化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提供肝脏病变的形态、大小、信号特点等信息,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。

胆道疾病:胆囊结石、胆管结石、胆囊癌、胆管癌等有较明显诊断价值,胰胆管水成像(MRCP)对胆系病变及胰、胆管阻塞性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。

胰腺疾病:如胰腺癌、胰腺炎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显示胰腺的形态、结构以及周围血管的关系,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

肾脏疾病:如肾癌、肾囊肿、肾结石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提供肾脏病变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
4.心血管系统疾病

心脏疾病:如心肌梗死、心肌病、心脏瓣膜病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显示心脏的形态、结构、功能以及心肌的灌注情况,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。

血管疾病:如动脉瘤、动脉狭窄、静脉血栓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提供血管的形态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,为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
5.其他疾病

乳腺疾病:如乳腺癌、乳腺增生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提供乳腺病变的形态、大小、信号特点等信息,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。

软组织疾病:如软组织肿瘤、软组织感染等。核磁共振可以显示软组织病变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为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。

撰文:刘丹(放射科)
编辑:吴雅涵
审核:徐铭伟
终审:付知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