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冬至”节气养生,我们怎么做?
点击量:次 更新时间:2022-12-21


“冬至”是“二十四节气”的第22个节气,又称日南至、冬节等,既是四季八节的重要节日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俗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各地冬至习俗略有差异,在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;在北方地区,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
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是北半球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,是阴气达到最盛,而阳气最弱的一天。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,十一月中。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以阴阳相生的角度来看,冬至也被视为阴消阳长的关键节气,《易经》中有“冬至阳生”的说法。

今年冬至节气为12月22日,随后进入数九天,迎来最寒冷的天气,“冬至”节气养生需做到以下几点:

一、起居养生

《黄帝内经》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冬至时节天气寒冷,天地阳气潜藏,应之人体也要保护阳气,避寒保暖,在起居上,应早睡晚起,避免熬夜。晨练时间不宜过早,以免诱发呼吸道、脑血管疾病,或使原有疾病复发。

二、药膳养生

冬至阴极阳生,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,是进补的好时机。比如中药膏方、药膳等。中药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,服用时感滑润爽口,既能进补,又能治病。如补肾壮骨膏、温阳益脾膏等。家庭药膳食疗方推荐如下:

(一)芡实栗子粥

材料:板栗50g、芡实粉30g、粳米150g、核桃仁适量。

做法:板栗去皮洗净,在温水中浸泡1小时;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,再加入板栗和芡实粉,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熬煮30分钟;待板栗绵软后,再放入核桃仁,共煮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。

功效:芡实又称“鸡头米”,入脾肾经,最擅长益肾固精,补脾止泻;板栗益肾,擅长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;核桃仁补肾益精、温肺定喘、润肠通便;粳米补益中气。芡实栗子粥可补肾养脾,对腰酸腿软、晨起腹泻、畏寒怕冷、小便频多等症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。

(二)白萝卜羊肉汤

材料:羊肉500克、白萝卜300克、白胡椒粉、盐适量。

做法:羊肉切大块,洗净后汆水捞出,白萝卜洗净切大块,羊肉和白萝卜放入砂锅中,大火烧开后转文火再煲1.5个小时左右,出锅时加适量盐、白胡椒粉调味疾控。

功效:有补虚温中、降气消痰的功效,可增强人体御寒能力。其中羊肉性温热,历来作为补阳佳品,尤以冬月食之为宜;白萝卜消食化痰、下气宽中,常吃可清除体内虚火,炖羊肉时加点白萝卜,能中和羊肉的热性;白胡椒粉温中、下气、消痰。需要注意的是,羊肉性热,阴虚体质或身体热盛的人要少吃羊肉。

三、外治养生

中医穴位敷贴、隔姜灸、长蛇灸等疗法有助于温补阳气,调补脾肾,家庭保健时中药浴足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(一)穴位敷贴

以特定组方药物敷贴特定穴位,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,抗寒能力增强,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减少疾病的发作。药物选择如甘遂、细辛、白芥子等;穴位选择如大椎、肾俞、命门、脾肾、足三里等。

(二)隔姜灸

隔姜灸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,以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。隔姜灸充分利用姜和艾叶的药性及功效,从而达到温阳散寒、通络止痛等目的。穴位选择中脘穴、气海穴、神阙穴等。

(三)长蛇灸

长蛇灸是中医特色灸法之一。施灸时沿脊柱铺敷药物、姜或蒜及艾绒,形如长蛇,故名长蛇灸。长蛇灸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,可灸全段或分段。其施灸面广,火气足,温通力强,非一般灸法所及,它通过激发协调经络脏腑,能够温补督脉、振奋阳气,调整虚实,适合严重阳虚体质。

(四)中药浴足

中药浴足属于中医泡洗技术,家庭浴足常选取生姜、艾叶等药物熬煮后泡洗。人体三阳经与三阴经交汇于足部,足底又是各脏腑器官的反射区,通过热水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,加生姜、艾叶等药物的功效,以达到祛寒补阳、调整脏腑、固本培元、促进睡眠等功效。泡脚最佳时间是睡前半小时(21:00左右),水温40℃45℃为宜,泡脚时间约2030分钟,以全身微微发热为宜,不过度发汗或泡洗时间过长。

温馨提示:穴位敷贴、隔姜灸、长蛇灸等专业技术操作请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。

撰文:谢雨

编辑:吴雅涵

审核:徐铭伟

终审:付知勤